九畹滋兰

言语能传千万里外,愿我的言语令彼此增长智慧与爱,愿我的言语如钻石般美丽,如花朵般可爱

《经典中医启蒙》第一章 中医眼中的人体 02

转自微信公众号李辛的空间

教育与传神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如何来的?

从学习传统文化来说,有两套体系。第一套体系,是逻辑思维,这个部分在中医叫作志意;第二套体系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感受,还有直觉。这个概念,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感通”“感应”。

比如,《黄帝内经》第一篇里的“昔在黄帝,生而神灵”。黄帝他生下来就知道。

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去买菜,有时候卖家会推荐某个菜,说这个好,但你会觉得,还是那个更有气,也许你不一定有“有气”这个概念,只是觉得它“新鲜、好吃”,被它吸引了。

学习中医或者传统文化,要注意这个部分。教育也是一样,我大学毕业后,做了两年半的中医老师,我的体会是,教育也是一种感应。

老师把他所知道的东西,通过语言传输。语言不仅仅是用来给你思考和分析的,语言其实像是“信息包”,它里边有信息,有能量,有老师的心意和感受。这些东西借助了语言,直接让我们接通了老师想传递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品古代的书画,最吸引人的部分是书画中的神气,诗歌等其他艺术也一样。古人叫“传神”。语言、文字、艺术、礼物、态度......所有的东西都只是传“神”的载体。

在所有的教育里,老师通过各种方法,把他知道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如果仅仅是去背诵、记忆,学生获得的只是初步的了解。

如果老师对他所要传授的内容,有直观深入而长期的身心感受,并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实践中体悟到,那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了,这里面就有了鲜活的“神”。

进而言之,如果老师了解这些内容背后的规律,或者与无形世界的联系(古人称之为跟天、地、自然有接通),他其实像一个wifi 一样,能帮助学生接通。

这种接通是超乎语言、学科、民族、国家的,就像东方和西方不是绝对一分为二的,西方不只有物质、逻辑,东方不只有心灵,没有逻辑,其实东方和西方都有物质、逻辑、心灵。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人类的视角和关注点不完全相同而已。

学习用心

如果想学习传统的东西,比如中医、易学、人智医学,那么,你的感受能力和直觉是非常重要的。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是从他的内心出发,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但是现在的教育,在试图设一个统一的原点,它会在某个受限的范围内,告诉你圣人是怎么讲的,老师是怎么讲的,书本是怎么讲的......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朋友圈,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自己的原点去统和,最终会是什么呢?有各种标准答案,但它们互相在打架。

所以相对而言,古人要活得简单和直截了当得多。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就像一只猫碰到另外一只猫,互相看一眼,甚至都不用看,就知道对方能不能靠近,会不会挠自己。

如果人是这么生活的,是什么状态?会不会很多事情就简化了?人的问题是,他看到对方的时候,可能完全没有感觉,对对方、对自己都没有感觉。只是从现有的文化中学到了一些碎片,要准备玫瑰,在合适的地点送上玫瑰,要打一个这样的结,形状要美。假设对方收下,笑了是什么意思?不笑是什么意思?人容易陷入思考,失去感觉。

为什么上课开始请大家一起静坐一会儿呢?这是学习中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比如我们刚坐下来的头5 分钟,房间有些燥热,有升浮动荡的感觉,有人进进出出,有点紧张;坐在那里,自己的脑袋里“轰隆隆”的,这个房间里所有人的脑袋都“轰隆隆”的,好像有一股一股的力量在冲击,有这种感觉吗?到后来,慢慢的、慢慢的......就像灰尘都掉了下来,整个空间慢慢安静下来,气就平了。

刚才有一驾飞机从我们上空飞过的时候,房间里特别安静,不那么燥也不那么热了,气有点阖住了。这个时候大家有点坐得住的感觉了,是不是?但这个过程只有一两分钟。然后,大家又开始思想了,坐不住了。

中医说的气啊、神啊,这些无形的东西,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的,你能感觉到,就明白了;现在还感觉不到也没关系,一直都有机会。万事万物,外在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的思想、情感、身体的感受

也一直都在变化。我们始终都处在变化当中,不会止息。只要我们活着,有心,就有机会去感受万事万物。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去求一个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我们总是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我们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是“形神分离”。

刚才打坐安静的状态是什么呢?是《黄帝内经》说的“形与神俱”,或者“身心合一”。不管是学习中医、武术还是书画,都说要花功夫。功夫不是一个很玄的东西,功夫功夫,什么意思?第一要花时间;第二要做功,其实是用心。

我们从小到大会学很多东西,也会经历很多东西,我们用心了吗? 比如猪八戒吃人参果,吃得很快,但没尝到那个味道。谈恋爱,一定要用心的,对不对?不用心就谈不下去了。

不要小看这个话题,我们活到现在,有多少时间是用心的呢?想一想最近三次跟自己的父母讲话聊天,有没有用心?如果你没有用心,其实那个时段就没有活着。如果一直都不用心,就会失去用心的能力。失去这个能力,心就被丢掉了,丢掉以后再想去学什么都没有用了,学现代科学也学不好,学传统文化就更不要想了。

学习中医、武术、打坐、站桩、琴棋书画......都是让我们练习用心,训练用心的能力和习惯。养成一个什么习惯呢?不要让自己处在一个散乱分心的状态。无所事事的时候就玩电脑或者手机,就是一个散乱的状态。

不是不可以玩,我也玩,但还有一个觉知在,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已经散乱了,没有觉知就很可怕。不知不觉中,就会越来越散乱,失去某些重要的能力。

生命的开阖与互感

现在我们讲一讲无形的“精、气、神”和物质化的“形”。

在中医眼中,人的肉体只是一个杯子,重要的是内容物。中国人非常重视内在,重视精、气、神。精神、魂魄、志意、气势、胆略、心量、气魄,还有气血、气机格局......这些全都是无形的东西,或者说一个人的软实力。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首先要了解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中医不光考虑治疗疾病以及养身,这只是肉体的部分,它也考虑精神和能量的部分。

中医眼中的人体,跟现代科学眼中的人体最不一样的地方,是注重观察和研究生命的大背景。这个背景大家应该很熟悉,四个字——天人合一,或者天人相应。它是把人的健康与疾病,放在一个很大的时空架构里面去思考。

举个例子,我住在江苏,来上课前在上海住了一个晚上,没睡好。我住的是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旁边有很多软件开发园区。上海在中国东面,和北京比是南方,又是大城市,整个上海的气是什么特点?东南方气是往外开的,温度还比较高,大城市的气又是升浮躁动的,所以我在上海没睡好。

昨天来到辛庄之后,感觉这里土地的气还很厚,收得住,而且气温比上海要低一些,凉降,容易阖,结果今天一觉就睡到七点半。在过去的一个月,我在江苏五点就醒了。这就是地域和环境带来的“开阖”。

对于一个小小的人体来说,环境的温度、土地的状态、气候的变化,有一个大的场域,而这就像是全球的经济形势一样,是一个很大的力量。作为个体,就像是一个小公司,当全球经济都在往上走的时候,小公司就跟着往上走,当全球经济都下滑的时候,小公司也往下滑,这个就是天人相应。

再比如,同样经济都下滑,那么,什么样的公司更容易倒呢?第一,资金量不够,对应人体就是身体比较虚,能量不足;第二,内部管理不善,进货的质量有问题,或者是销售渠道没做好,公共关系也没理顺,这个在人体就是经络或者五脏六腑堵塞,内外、表里接通得不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公司领导不是一个明晰稳定的人,这样的公司很危险,对应人体,就是“神”不定。

这是中医判断健康与否的三个基本点:就是“资源有没有”,“渠道通不通”,“神定不定”。

什么样的人容易生病?很简单,不能跟着这个大形势共进退的,或者没有资源,跟不动了的。这跟打牌一样,对吧?像周星驰的电影《赌王》里演的,一下注就是几千万,要跟着赌得有钱,没钱就跟不上了。

为什么变季的时候,老人容易生病呢?说明资源不够了。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也容易生病呢?因为小公司管理不善,提前把自己的资源消耗掉,提前衰老了。

在中医看来,不管这个病叫什么名字,甚至还没有取名字,都不重要,它看的其实是这个无形的东西:资源(有没有)、渠道(通不通)、神(定不定)。

“开”就是把钱花出去,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精、气、神”,就是我们的气血。它从人的精神和肉体能量上能反映出来。

“阖”是什么?“阖”就是能量收回来的状态。自然界,冬天是阖,晚上是阖,人体也是顺应这样一个节奏,这个叫天人相应。所以《黄帝内经》有句话“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很美吧。

在夏天的傍晚散步,能看到空中有很多小虫子,一团团地在飞;潮闷的时候,你能看到湖里有千万条小鱼浮在水面上呼吸,小嘴一张一张的。人其实也是在这样一个能量的海洋中,与这个宇宙间一起共振,其实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

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能量,每一个人的思想,以及所有有形、无形、有生命、无生命的一切,它们的能量和信息都是在互相地连通交流,这个就叫做“感应”。

那么,在肉体层面,比如我们被病菌感染了,或者受伤了,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有形层面。而无形层面呢?比如思想,或者像快乐、悲伤的情绪,这些无形的信息场,它也会传播和影响我们。

南怀瑾老师的书里经常提到两个字——精微。有形的物质,其实是一种比较粗大的东西,我们要尝试去体会一些精微的东西。

我们学习中医,不仅仅是学习理论思想,还要把我们的感受打开。

前几年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一个从来不仰望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仰望的是什么东西?大家仰望过吗?看过不同的星星吗?体会过它们的不同吗?你能分清楚哪些是你的感觉,哪些是你的思想吗?这些问题大家要想一想。

评论(2)

热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