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畹滋兰

言语能传千万里外,愿我的言语令彼此增长智慧与爱,愿我的言语如钻石般美丽,如花朵般可爱

《经典中医启蒙》连载05 第三章 治神 交感 心念回转

转自微信公众号李辛的空间

治神

疾病先是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 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就像现代社会,国家出一项政策,就是把一个念头变成了一份文件; 接下来,社会的文化取向、资金流、信息流、物流都会跟着变化,对不对?这个就是第二个层次;然后有的企业发展起来了,有的企业就要生病了,慢慢再作用到具体每一个人。

所以,一个人如果得了很重的病,绝对不是某种单一因素引起的。虽然看起来都是突然发生的,但背后花了五年、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的时间来累积这样一个病,一点一点,沿着精神—能量—形体的次序扩展、固化。最后,所有的层次都出现问题。

在远古时期,对于神的层面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像扁鹊、华佗、孙思邈这些大医,他们既是医生,又是有修行的人。因为他们有修行,能体会到无形的层面,能够与这个层面交流互通,在合适的节点来调整这个部分。这样的中医,具有“治神”的能力。我们现代社会中也还隐约保留着有这种能力的医生。

其实我们平常也能见到大家习惯用的某些“治神”方法。比如,我们有烦恼、疑惑、纠结时(这还处在疾病的第一个阶段),有的人可能会到宗教场所去尝试化解问题。

2014 年春,我们在法国南部的一条天主教徒的朝圣之路上走了近一个月。西方的教堂是针对大众的,用来教化和接引大众,给人们一个回归和静心的机会。在古代的大教堂里,有一个区域是留给需要面对自己和至高者的人的。

徒步过程中,我们在修道院住过。修道院是教士自己修炼的地方。他们告诉我,神父也分成几种,有讲课的神父,也有修炼静心的神父,就是修士。通过修炼,学习作为卑微者的聆听,聆听至高的声音,来自本源的启示,纯洁人的心。

交感

扎针的时候,这根针插在你身体里,你的身体既不能吸收它,它也不会像冰棍儿一样融化,并没有任何物质成分进入体内,那它怎么来帮助你呢? 

它能帮助我们改变能量路线上的流量流速。就像一个交通警察,北京三环堵得最厉害的时候,可能国贸得安排三个警察来疏导,那就是三根针。京承高速路口放一个警察,那就是扎一根针,这根针放在那里就是一个引导的力量,调节流量、流速。

 “交感”的含义大家要去体会,我们现代人熟悉的是物物交换,你给我一个桃子,我还你一个李子。

什么是交感?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本来挺安心的,某个人一靠近你,你就觉得浑身燥热,心神不定。或者本来挺生气郁闷的,和某个很安定开阔的朋友通了个电话,心胸就突然打开了。这就是某种交感。

甚至有时候,你想到某件事,或者某个人,你马上会进入某一种特别的神、气、形的状态,而且那个时候你的思想、感官,好像跟平时不一样。本来一盆花看着挺顺眼的,在另一个状态就想要换掉,必须换! 这个也是交感。

这些细微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感应,包括思想、情感、欲望洪流之间的感应,就像空中的各种手机信号。可惜我们常常只关心有没有wifi 信号,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无线联通是时时刻刻、细细密密地在进行中。

能量和信息,或者能量和精神的交换互通,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我们如果不留意,不去体会,就全都滑过去了。

我们现代人习惯生活在天平的一边惯用志、意在不停地转脑子。如果一个人只会转脑子,跟电脑就没有区别了,甚至还不如电脑。好的电脑还能整理磁盘碎片,还能升级、杀毒、云储存、智能管理,人反而不太容易。

人之不同于机器,在于人有着跟天地万物交感的本能,健康、疾病,更多在于交感出了问题。

我们的这部分本能被集体化、统一化的“志、意”覆盖得全面休眠了。有能力考重点学校才有希望,身高必须高一点才好,脑子必须聪明才有前途......补就是吃燕窝、吃人参、吃虫草、吃绿豆、吃百合......如果这样去理解前途,理解中医的话,真是太可惜了。

心念回转

中国人常说的正气、浩然之气、和缓之气、从容之气,这是什么东西? 

有时候,当我觉得自己有点心胸狭窄、心智涣散的时候,跟有“精、气、神”的朋友靠近一下,喝茶、聊天、走走路,我会感受到他们的浩然之气、心地光明......自然也会离这个状态近一些。这就是大补!交感就是这个东西。

再比如说,你觉得自己有了问题,烦恼很大。到底要不要买房子? 要不要送孩子出国?思前想后的时候,就是我们“志意”过用的状态。

当你不断思考而不能决断的时候,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描述的状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懊”就是懊悔,后悔做错了,“恼” 就是烦恼,别人看不出,但实际里边的精神、气血、气机已经起变化了。

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选择,不管是吃哪种汉堡包,还是要跟谁结婚,只要你处在这个状态下,古人叫做“临事不能决”。“不能决”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而且只会用后天志意来分析、比较、判断了。

现代人过于忙碌,长期不会用心,忽略自己和别人内心的感受,就会走到过用“志意”的状态,那就离那个本来就在的对你最合适的那个结果远了。

我的个人经验是,如果我对一件事情一直在犹豫,在思考,我就提醒自己,目前自己的心智程序错误了,应当切换,不行就先放一放。

怎么切换呢?我们学习中医、学习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切换。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给我们一个更开阔的眼光和更广大深远的世界。

长期围绕在我们身边的驯服、暗示和教育,长期的对物质的追求和具体目标的执取,使得我们的心智受困,甚至变成类似条件反射一样的简单的“赞成或反对”模式。这是心智成长的失败,是精神愚昧的显现。

心智受困的结果是人只能处理眼前一点点小东西,生活当中一些最具象的东西,作为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当然这个部分很重要,应该关注并处理好。但是,如果我们的精神、生命力只是在这样的小范围里旋转、重复,无法展开,无法与更广阔的世界深入地交感,这是对生命的浪费。

如果我们流连旋转在一个失中的念头当中,就像登上了开往失常的列车,由此开始由神到气到形的病患。

为什么儒、释、道这么重视“惭愧、反省、忏悔”,先得觉察到自己错了,才有“知非即离”的可能。心念一转,神气也就转了,生命列车的方向也转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现代学者所谓的“中国的伦理道德”,不是外在的强制标准,而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和负责。

当一个人的身体有大病的时候,已经是生命列车的方向错了很久了。但有一点一定要记得,心念随时有机会转回,心念一转,神气随时有机会复正。在每一个当下的人、事、物对待中,我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被动或主动地做出选择。所以古人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自欺”。

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

不少中外学者,站在自己固有的学术研究表述体系,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现代研究,常常会有误解。

很多年前,看过一篇西方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他们眼中,中国遵循了几千年的孔孟之道,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活伦理,似乎太简单,西方早就有了。

不错,孔子所述确实有大量关于生活伦理的内容,但不仅限于此。中国古人关于日常、文化、家庭人伦、社会秩序的背后,是内化的精神追求。能够让你自净其意,让你从日常生活中反观自心,调柔身心,既合乎人伦,又自适自立。

这个过程,如孔子、老子所言,慢慢恢复到柔软单纯、知人知己的状态,渐渐“不惑”“知天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回到像“婴儿”“山谷”一样纯粹、广大的状态,自然跟天道相通,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层层递进的。

所以不要小看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东西。祖先留下的东西看起来土气、质朴,实际却很深刻、很广大,直截了当,知行合一。

现代人熟悉的的理论哲学,往往喜欢构建复杂完整的体系,甚至人为制造艰涩缠绕,但很多是个人志意和思想的产物。

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留心鉴别的部分,我们接触的各种艺术和知识是来自局限的自我、情感的宣泄、思维的变构、概念的搭建等后天志意的造作,还是来自一颗质朴宁静的心灵,是与大自然、与天地万物共感后的结果? 

留意我们的心在接触后的感受、情绪,是更宁静安心,还是反之。这是鉴别的入手点。

评论

热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