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畹滋兰

言语能传千万里外,愿我的言语令彼此增长智慧与爱,愿我的言语如钻石般美丽,如花朵般可爱

叫「贫穷」的那个人,该如何回答准北大女生的感谢呢?

来源:IMC石勇    石勇说心理

以707分考入北大中文系的王心仪同学的一篇文章火了。

在用正能量的风格讲述她努力学习的故事时,某主流「媒体」没有忘记抒情:「感谢贫穷!707分考入北大,她的这篇文章看哭所有人……」

祝贺王心仪同学。在「乡村青年」甚至「小镇青年」已经不敢做北大清华梦的今天,她能考上北大,一举扭转命运,真的很不容易,这差不多是中彩票的概率。概率虽小,但仍然说明,社会尽管是不公平的,但老天大致公平,而心理规律一定公平。拥有高格商和努力,是社会中下层改变命运的起点。

看上去,这是一个关于社会中下层的励志故事。可是,因为宣传机构的抒情,因为王心仪同学的「感谢贫穷」显示出对公众言说的姿态,让我感觉怪怪的。

我自认为是一个容易触动自然情感的人,像看《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商业电影都哭了,但很抱歉,看「感谢贫穷」文章时,我并没有哭,很惭愧地没有成为「看哭」的「无数人」中的一员。

当然,以我对宣传和媒体操作的了解,这个「无数人」系列,更可能是这样产生的:先进行夸张和虚构,营造出一种煽情的压力情境,使很多人入戏,于是形成了「无数人」这样的存在,尽管「无数」到底是多少,仍然是暧昧不明的。

王同学应该感谢贫穷吗?恐怕应该感谢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家人,是那些帮助自己的老师,是高考制度吧?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简单的问题。有点社会常识和逻辑,不至于搞错。可是,包括王心仪的文章,「媒体」的渲染,都文青鸡汤味十足,摆明了并不讲或不想讲逻辑。

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不需要讲逻辑的东西,比如读一首诗,比如爱一个人。可是,是不是应该感谢贫穷,这样一个具有公共性的、严肃的问题却不属于这个范畴。如果不讲逻辑,那就很像一个叫「假自我」的人的风格——「假自我」天然就不讲逻辑。

在远处进行围观,我看到「感谢贫穷」和「看哭无数人」确实形成了一个动人的场面。但是,作为被「感谢」的对象,叫「贫穷」的那个人并没有见到上来领奖,发表获奖感言。他本来是重要人物,却缺席了,只是一个抽象的社会舞台背景,任人打扮,连群演都不是。

这好像不太对劲。为了看清楚是不是应该感谢贫穷,我们就请叫「贫穷」的这个人上来回应一下。大家认为他应该发表什么样的获奖感言呢?

这种思维,可能不利于文青思维,至少可以让一个人出戏。我不知道 有没有人看出 「感谢贫穷」的荒谬。但叫「贫穷」的这个人,一定会感觉荒谬的。

「感谢贫穷」之所以被「媒体」如获至宝地发掘出来,进行抒情,渲染,当然是因为它具有政治社会功能。经济形势的恶化,很需要这样的论调。像「未来需要过3到5年苦日子」的声音已经出炉了。一句话,大家接受糟糕的社会经济处境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文青的修为不错,喝鸡汤煮鸡汤也有一手,也许从中还能发现美来。

在这里,王心仪同学因为她的「考上北大」标签,不幸地成了一个被利用的对象。一个考上了北大的人,恰恰「感谢贫穷」,而不是贫穷导致了无数人不可能上北大,贫穷还那么面目可憎吗?

如果考察一下的话,「感谢贫穷」和「感谢伤害我的人」都属于同一个鸡汤系列。我不知道当一个人感谢伤害他的人时,伤害者是不是变得慈眉善目了呢?如果一个人的「成长」是因为贫穷、伤害者的功劳,那贫穷、伤害者的存在不仅有合理性,而且应该普遍存在才对。

当王心仪同学和「媒体」对「贫穷」抒情时,他们是不可能想到这些现实的:

在中国社会,有几千万人因为贫穷,过早地辍学,被限制在社会底层里无法翻身;

有上亿的人因为贫穷,只能让自己的子女沦为留守儿童,子女长大后很多又只能继承父辈的「阶层地位」;

有三千万人因为贫穷,可能连老婆都娶不起;

有难以计数有天赋的人,因为贫穷,永远地失去了展现才华的机会。

绝大多数人在贫穷的摧残中,无力,悲哀,卑微,压抑,迷茫,痛苦,扭曲,绝望,甚至死亡。但跳出了贫穷的人,却发现了贫穷的美。

我不知道王心仪同学和「媒体」有没有想过,当你们可以因为考上北大或占据了一个有优势的社会位置,从而好像有资格、条件美化它时,对于那些被贫穷吞没,在贫穷面前几乎处在自生自灭状态的人来说,是不是有点残忍?

同样是高考状元,熊轩昂关于「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的一段话,已经清楚地揭示了现实。一个社会中下层(更不用说社会底层)的孩子,哪怕有机会读书,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已经预先输掉了。让熊轩昂等人考上名校或出国留学的,恰恰是富裕。贫穷和富裕本身已经具有了阶层固化的功能。像王心仪同学这样的人,不过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熊轩昂们有资格感谢富裕,因为叫「富裕」的那个人接受感谢是理所当然的,非常符合常理和逻辑。但穷人的孩子在跳出了贫穷后也「感谢贫穷」,只能让人看到假自我驱动下小文青的轻佻。

虽然王心仪同学在贫穷这个社会问题面前有文青味的轻佻,但我无意于批评她。因为,她写的不过是一篇可以打满分的高考作文,即使被「媒体」渲染传播后具有了其它功能,那也不是她有意为之。

而且我知道她为什么「感谢贫穷」。我能理解她。

所以,我想说得再深刻一些。

你知道,深刻必然犀利。而犀利因为容易触碰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保护,其实是不受欢迎的。

我们先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考上大学,或只考上了一个大专,也写了篇「感谢贫穷」的文章,而且还像王心仪同学一样透着浓浓的文青抒情味,那些据说「看哭」了的「无数人」,还会「看哭」吗?

恐怕只会觉得low,会无视,远离,甚至鄙视吧?

媒体」恐怕也不会认为有什么利用价值吧?
所以,「看哭」和「感谢」一样,在文青风味中,好像充满了浓浓的情感,似乎心灵得到了升华,但其实并没想象中高尚。背后,还是心理算计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北大」是一个在审美价值链上很高的标签,经过它包装一下,「贫穷」可以在审美价值链上提上来,不会那么原始、残酷、low了。所以,「看哭」因为沾上较高的价值属性,形成了一个心理上容易入戏的情境。但跟「北大」相比,「大专」在社排上本来就低,根本不可能把「贫穷」包装后在审美价值链上提拨上来,「看哭」不符合心理算计,升华不了情感,因此不可能产生。

「看哭」是看人下菜的。

准确地说,假自我情感是看标签下菜的。

就像马云放一个屁都是真理一样。但时光倒退20年,他只会被视为一个骗子。

王心仪同学之所以说「感谢贫穷」,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背景:自卑。

上一个IMC人民耳熟能详的社排公式吧:

社排 = 利益食物链 + 心理食物链 + 审美价值链

一个贫穷的人,在利益食物链和心理食物链上,社排的位置是很低的,其实只是被人碾压。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改变,因为还可以在审美价值链上入手,把审美价值链提上去,借此改善自己的利益食物链和心理食物链处境——至少是提高一下心理食物链位置。

「感谢贫穷」其实已经暗示,「贫穷」给王心仪同学造成了自卑。她需要克服这种自卑,无论是现在,还是进入大学后。尤其是进入大学后,面对同学,成绩好已经没有意义,家庭背景在心理竞争上的意义会非常凸显。

以前机会也许没那么明显(其实好成绩也是机会,因为它意味着未来良好的人生前景),但高考之后,中国一流学府在招手,机会就来了。

对于王心仪同学来说,由于贫穷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自卑的根源,否认不了,所以在机会来临后,要解决自卑就三个路径。

第一个路径,和贫穷拉开心理上的距离,并对它进行包装,从而使它不显得伤害那么大,那么残酷。关于这点,文青鸡汤味是最有本事的。只要用文青鸡汤味一包装,「贫穷」这个人好像就站远了一点,不仅伤害不到人,而且看上去好像并没那么面孔可憎,甚至颜值还不低。王心仪同学的文青功底在这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那么在朋友圈里喝汤鸡煮鸡汤的人,要做到这一点也很容易。

第二个路径,背靠一个强大的背景。「北大」之类标签,就是这样的背景。它不仅在社排上排序较高,而且意味着一种实力,在文青味对贫穷进行了包装后,它有把人在审美价值链上提拨上去的本事,而且是大本事。

第一和第二虽然已经可以把人在审美价值链上提拨上去,但仍然有「害怕」、「逃避」的意思,即仍然受到「贫穷」、「自卑」的追杀,所以,还有第三个路径。

第三个路径就是显得去面对了「贫穷」,而且和它「和解」,甚至关系还不错,还感谢之类。这样,贫穷好像就不是伤害自己的人了。既然贫穷不是伤害自己的人,那还有什么自卑呢?

不知道你看出来没有?王心仪同学在心理上并不容易。

这也是我说为什么理解她的原因。

但熟悉IMC的人都知道,第一和第三个路径都是典型的心理保护。它并没有解决问题,其实是在恶化问题。「感谢贫穷」是什么情感在这里终于揭开:它是假自我情感。在这样说时,王心仪同学已经骗了自己。

经过文青味包装的自我欺骗,其实是这个社会的主流风潮。我之所以想揭开这些东西,不过是因为这种自我欺骗在传播中,变成了公共言说,对那些被贫穷折磨而毫无改变希望的人不公。

这不是王心仪同学的错。因为,她也不过是受到教育体制中风行的文青思维的影响,如果还没有受到社会的鸡汤生产体系影响的话。

从小学开始,写作文时,学校教育就鼓励各种不着边际的抒情,鼓励各种华丽辞藻的堆砌,这个很多人都有印象。至于逻辑思维,连影子都没看到。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喜欢搞究逻辑思维这一套。

基本上,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为某瓣和某乎输送了很多文青和知识小青年的后备人才。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自我感觉都比较良好。

文青思维本身当然是没错的,它在审美和情感领域很重要,这无须多说。但是,它的夸张,和以记忆「知识点」为特征的教育,有一个效果,就是不让人长出逻辑思维能力,或者弱化逻辑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是理性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智商的一个内容。

那就很简单,理性能力欠缺,一个人很难有批判性思维,要出现的也是「反对思维」,只有立场,只有情感情绪,不问逻辑,甚至不问是非。今日头条下面那些评论者的语言就不用说了。即使在那些所谓学者的文章里,以文青味的描述来代替认知也俯拾皆是。

文青思维除了弱化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效果,还有另一个效果,即培养出一群精明算计的人。他们可能是传说中的「利己主义者」,无论是否精致。

原理非常简单,文青思维导致理性能力欠缺,不足以应对这个世界,在自我跟世界打交道时,是缺乏底气的,有很深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只能发展出理性的山寨产品——算计——来替代理性。因此,他们往往会在文青味的包装下,具有算计思维。理性并不需要隐藏于暗处,但算计却是隐藏在暗处的,因为它始终是山寨产品。

每一种文艺姿态的背后,都有一颗生意人的心。充斥朋友圈的那些装文艺,装佛的人,可能都是合格的生意人。文艺和佛,在这里具有文青的原始功能:包装、掩饰、升华。
当然啦,除了会算计这种人之外,还有一种人,文青思维更深,那就是那些迂腐清高的文人。

可以这样说,迂腐清高的文人是在文青思维上入戏了而走不出来的人。但绝大部分具有文青思维的人并没有真正入戏。

认知到中国是一个文青大国很重要。学校的抒情教育不过是文青思维的原型而已,四处弥漫的鸡汤、鸡血、情怀、装佛,成群结队的小资、小确幸、佛系青年;触目所及的抒情、煽情、装13;不时可见的逃避自我、自我欺骗、粉饰现实……很多时候不过是文青思维的开花结果。懂文青,似乎也就懂了中国。

除了以上所讲的,文青思维的一大妙用,是在社排攀爬上。

一个人要在利益食物链、心理食物链上往上爬,要么非常难,要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要付出很大努力,但是,在审美价值链上要提拨自己,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我相信,14亿人,至少有10亿人在社排竞争中,会选择在审美价值链上提拨自己。

要提拨自己也很简单啊,比如在朋友圈发一条很文艺很佛的话,在逼格的氛围中,在社排上就提拨自己了;有一个什么流行词出来,赶快不停地说,站在了时尚的前沿,社排也上去了。(如图所示)

怎么样?兼具了面相学、心学、哲学认识论、佛学哦。我想象着朋友圈有很多观众在看,在他们的佩服中,我社排一下就上去了,一分钟搞定!

评论

热度(4)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