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畹滋兰

言语能传千万里外,愿我的言语令彼此增长智慧与爱,愿我的言语如钻石般美丽,如花朵般可爱

当童年步入19和20世纪,当它穿越大西洋到达新的世界,童年的概念由两组知识旋律构成了。我们可以称它们为“洛克派”的或“新教派”的童年概念和“卢梭派”的或“浪漫主义派”的概念。以新教派的观点,儿童是未成形的人。唯有通过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羞耻感的培养,儿童才能改造成一个文明的成人。以浪漫主义的观点,未成形的儿童不是问题,问题完全出在畸形的成人。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被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耻感淹没了。

这两派观点的不同,从洛克和卢梭各自所提出的对比鲜明的比喻中也可形象地反映出来。我相信有一点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例如,洛克把心灵比作刻写板,恰好描绘了童年和印刷之间的联系。的确,空白书写板的比喻把儿童看作是一本尚未写好的书,随着那些书页被填满,儿童走向成熟。这个进程没有“自然”或生物性可言。这是个符号发展的过程:有秩序的、分阶段的、和语言息息相关的。对于洛克和多数18世纪的思想家来说,不识字和童年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成年被定义为具备完全的语言能力。

另一方面,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植物通过耕耘获得改善,而人类则是通过教育获得进步。”在此,儿童被比作一株野生植物,几乎不能靠书本学习来获得改善。它的生长是有机的和自然的;童年只要不被文明造就的、有疾患的倾泻物所窒息已是万幸。对于卢梭,教育主要是个减少的过程;而对于洛克,这是个增加的过程。但不论这两个比喻有多少区别,它们共同关心的一点都是未来。洛克寄希望于教育带来一本丰富、多样和翔实的书;卢梭则希望教育带来一朵健康的花朵。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当今有关儿童的比喻中,对未来的关心越来越少了。洛克和卢梭都毫不怀疑没有成人面向未来的指导,童年依然可以存在。

当然,在美国,尽管浪漫主义的观点从未完全消失过,但新教派的观点统治了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的确,我们可以说,出版于1884年的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描述的是浪漫主义的例子,尽管书的结尾有些不明确。马克·吐温(Twain)抨击那种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人的观点,认为那只是最表面上的意义。他嘲笑所谓儿童的性格可以凭借社会“价值”得到巨大改善的断言。哈克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和个人尊严,他的足智多谋和心理力量,他对生活纯粹的兴趣,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浪漫主义童年观的支持,而且,大约在美国内战时期,成为重新评价童年本质的大潮流中的一部分。一如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在《学校的转型》(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一书中显示的,进步的教育趋势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

尽管有哈克·费恩这样的例子,我仍然不想给人一种印象——洛克派的观点开始陷入声名狼藉的境地,尽管更极端的加尔文主义的确是这样,即儿童被带坏了。毕竟洛克派的传统对关心和培养儿童有更高的要求,而且,首先是儿童的语言教育。直到今天,在美国以及欧洲各地,洛克的断言不仅反映在学校里,而且反映在多数牵涉到儿童的社会机构里。但是,看来已经发生的情况是,有关童年本质的观点的确定性开始受到质疑。一般来说,洛克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成人、需要接受文明改造的观点仍保持完好无损,而如何进行教育才不会破坏卢梭和浪漫主义运动所描绘的童年美德,则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1890年,儿童本性研究协会(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ld Nature)成立了,并在会上处理了如下一些问题:

是否应该含蓄地要求学生顺从?
如何将正确的财产观念传达给儿童?
稍微年长的儿童究竟应该有多少权威?
严格坚持真实会阻碍儿童想像力的发展吗?

提出这些问题的人显然不是卢梭的信徒,尽管他们也显然不希望教育的进程干扰儿童的成长;也就是说,他们接受了童年有其必须尊重的逻辑和心理特点的观念。

因此,在19世纪末,万事俱备,两个重要人物出现了。这两个人的研究最终建立了本世纪有关童年问题的一切讨论所使用的话语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人最有影响的书都是在1899年出版的。每本书都各抒己见,促使有思想的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来平衡文明的要求和尊重儿童天性的要求?当然,我指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梦的分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和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学校和社会》(The School and Society)。这两个人和他们的研究都太有名了,因此无须作什么解释。但下述观点是必须要说明的:他们两人结合起来,代表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童年旅程的综合和总结。

从一个科学的框架里出发,弗洛伊德声称,首先,儿童的头脑里有一个无可否认的结构和特殊的内容,例如,儿童具有性能力,富有各种情结和本能的心理冲动。他还声称,在努力达到成熟的成年的同时,儿童必须战胜、抛弃和升华他们本能的热情。因此,弗洛伊德驳斥洛克的论调,赞同卢梭的观点:头脑不是一张空白的书写板;儿童的头脑的确最接近“自然状态”;天性的要求必须考虑在内,否则就会造成永久的人格错乱。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又驳斥了卢梭的观点,赞同洛克的说法:儿童和家长之间早期的相互影响,对于决定儿童将来成为何种成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理性教育,头脑的热情可以得到控制;没有压抑和升华,文明是不可能实现的。

弗洛伊德和杜威澄清了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一直在发展的童年概念的基本范例:儿童作为小男生或小女生的自我和个性必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迟的满足感、逻辑思维的能力必须被扩展,其生活的知识必须在成人的控制之下。而同时,人们应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天真可爱、好奇、充满活力,这些都不应被扼杀;如果真被扼杀,则有可能失去成熟的成年的危险。——《童年的消逝》

评论(2)

热度(2)